第七章【洗尘】

    进得县衙,却见人声鼎沸。两班衙役自是不说,宜春本地的士绅员外就来了十七八个。因为听得新任通判要上任袁州,治下其余三县县令也早来两日到宜春等候。加上各县押司、节级,满满当当,四五十人拥堵在县衙正厅门前。见了杨庸,众人齐声问好。堂上摆了三桌,酒菜已经上妥。胡令同引着杨庸坐了上席,众人分了宾主、职务坐下。桌上摆了十四五个大菜,杨庸凑前看去,尽是牛羊鸡鸭猪、鳖龟鳝鲤鳅,招待规格颇高。当下便哈哈一笑,连说三个“好”字。那胡令同见杨庸欢喜,也颇有得意之色,“这些都是士绅们一起置办的。大人初到袁州,众乡亲都重视地紧呢。”杨庸点头,起身高声道:“承蒙大家的错爱。本官受朝廷委派,通判袁州,且权代知州之职。里外的大小事务,本官还要倚重诸位多多提点才是。”“哪里哪里”众人齐声谦解。杨庸也不多说,只教大家喝酒吃菜。那些士绅都带了钱引,借着敬酒的当口一一送于杨庸。杨庸也不拒绝,只让张顺拿了,记下送钱人的姓名。回头再让茜儿登造簿册,记录在案。这一顿饭直喝得人仰马翻,杨庸推辞说不胜酒力,早早地便离开了。胡令同推说州府衙门还未来得及打扫干净,这夜就权且住在县衙吧。杨庸哪有不应的道理,当下便安顿好诸人,回屋洗漱去了。茜儿捧着满满一怀的钱引在昏暗的油灯下算了半夜,将每个人的姓名和数额都记录下来。最后得了个总数,报给杨庸。“换做铜钱,一共是七千贯。”杨庸心里默算着,一石米是四百五十文,七千贯可以买一万六千旦米。而他一个州府通判,算上俸钱、职钱、禄粟、厨料、薪炭、增给、公用,月俸也不过五十贯。七千贯,相当于他不吃不喝当十一年通判的总收入。“这些人还真是有钱!”耶律大石曾经送了五十两赤金。赤金也就是纯金,成色颇高。一两赤金能换银五十两,五十两赤金能换银两千五百两,一两银换一贯钱,五十两赤金也就能换两千五百贯钱。杨庸曾经以为五十两赤金是个天大的数目,但今天才刚到这小小的袁州府来,他才知道耶律大石送的金根本不值一晒。便连刘光世,也曾送给杨庸一千贯钱。大手大脚花了个月,还剩四五百贯。越算杨庸越觉得耶律大石抠门,好歹也算是一方统帅,送给他这个“皇帝”的钱还不如一个地方土豪送得多。杨庸想了想,问道:“茜儿,眼下我们有多少钱?”

    茜儿拿出账目,罗列道:“去辽国前还剩钱四百二十贯,算上官家的嘉赏,目下我们有钱一千四百二十贯。银五百两,金五十两,赤金四十五两。金银等物多是朝廷的恩赏,加上这七千贯,公子眼下勉强算是腰缠万贯了。”“这些钱都不是我的啊”杨庸仰躺在了床上,腰缠万贯又怎么样,到时候招募乡勇,编练厢军,这钱花起来还不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样乱流,得想办法开源节流,搞钱啊。其时王安石在熙宁年间推行的《保甲法》已经名存实亡,莫说是在袁州,就算是在京畿路,保甲法也几乎消亡,地方军队失去了保甲法的护持,厢军人丁稀少,军力根本无从谈起,由此,取保甲法而代之的便是唐朝以来的募兵制度。剿匪是首要大任,但又不能cao之过急。狗急了也得跳墙,杨庸不想和前任一样当个月的通判被赶下台来。所以他细细地将整个情势思量一番之后,决定睡一觉起来再说。翌日清晨,县衙来了两个押司,说是胡令同去了城外视察袁水的汛情,要他们两人带着杨庸去州府安顿。这两个押司昨夜在酒席上是见过的,一个叫张耀同,一个叫丁昌光,都是袁州人氏,在宜春县衙已经做了十余年的押司。招待上官,可谓经验老道,持重异常。胡令同昨天被杨庸摆了两道,今日让他们来接待杨庸,实为用心良苦。杨庸带了岳飞,两人骑上高头大马,由两个押司引路,在城内转了不到两条街,便到了州府门前。张耀同在前,丁昌光在后,簇拥着杨庸拾级而上。穿过州府大门,径直入内。杨庸提步跨过门槛,只


    【1】【2】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章

  • ">